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加大对失独家庭进行社会关怀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7-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沈冰〔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委员、淮安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淮安市委专职副主委,高级规划师〕说,失独家庭是指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在少、青、壮年时期因疾病、意外事故等各种原因过早离世,而父母因年龄普遍较大等主客观因素失去了再次生育能力的家庭。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失独老人只能独自承担晚年的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据估算,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而平均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困难:
一是经济收入总体偏低。据调查,一半以上的失独家庭收入达不到当地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失独家庭没有任何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赖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政府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给)等方面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城镇失独家庭除部分领取退休金的有较为固定的经济收入外,其他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跟农村失独家庭相似。独生子女因病去世的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更为突出,这些家庭在支付大量医药费后陷入经济困难,占到所有返贫家庭的50%以上。
二是养老就医存在一定难度。调查显示,失独家庭普遍存在患病率较高、生活资源缺乏、养老困难等特点。如何养老就医是他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在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下,那些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经济条件不好的失独家庭,尤其是这一类的农村失独家庭,养老就医更是个大难题。医疗开支让他们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他们还常常面临无人办理正常医疗住院手续和术后无人照料等问题。
三是精神创伤极大。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内在创伤。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失独老人失去了精神依靠和寄托,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容易陷入精神抑郁,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来源于外来创伤。一些人把失独者视为不祥之人,他们所给的东西也被视为不祥之物,这种来自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无疑更刺痛了失独老人的心。因此,相对于物质帮扶而言,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为迫在眉睫。
失独家庭作为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建议社会各个阶层应该重视失独家庭、关怀失独家庭:
一是加大对“失独”家庭帮扶支持力度。建议针对“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采取特殊帮扶政策,在救助上重点倾斜,着力解决“失独”家庭在医疗、养老、生活救助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一个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长效、高效机制。
二是加大对“失独”家庭分类指导力度。针对经济能力较强的,可以重点在精神慰藉上予以帮助,比如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针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应该加大扶助力度,保证他们老年衣食无忧。当他们需要入住养老院时,应当为其提供优先入院的机会。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失独群体过上幸福生活。
三是加大对“失独”家庭精神抚慰力度。建议以政府关爱为主导、社会关爱为主体、社区关爱为重点、自我关爱为前提,依托社会力量开展灵活多样的扶助活动。积极做好“失独”老人的心理引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项目,成立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队伍”,针对“失独”老人抑郁、孤独、绝望的消极情绪与心态,自我封闭、拒绝沟通、退缩消极的不良行为,采用团体游戏活动、个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失独”老人处理哀伤情绪、调整精神状态。完善相关的领养政策。对于还有精力和能力照顾下一代的年轻失独家庭(不能生育或不愿意生育),应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允许“失独”家庭抱养具有血亲关系的孩子,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失独之苦,增加精神慰藉。搭建与“失依儿童”的结对桥梁。有能力的失独家庭可以结对帮扶特殊儿童,资助“失依儿童”的日常生活,帮助孩子完成学业,等到老来这些“失依儿童”可以反哺,形成一个在精神上相互慰藉,生活中相互携手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失独”老人的优势特长。鼓励和支持“失独”老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区建设等活动,引导“失独”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同时,做好社会宣传,呼吁整个社会关注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他们营造一个平等、关爱的社会环境,共同帮助这个悲伤的群体走出阴霾,重获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