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员风采|我在桑给巴尔做医生——穆斯林斋月的援非侧记
王磊 第34期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员,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九三学社社员
桑给巴尔的斋月是一段交织着虔诚传统与热带风情的独特时光。当落日将奔巴岛Mokani海边的珊瑚岩染成琥珀色,宣礼声从清真寺尖塔升起,混着丁香与肉豆蔻的香气在空中凝结。整座市镇仿佛突然被按下了静音键,又在黄昏的某个神秘时刻集体苏醒。
2024年9月,作为中国第34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成员,我来到这片被椰林、海风与千年文化浸润的土地。临行前,我将一套人工髋关节假体——包括一个股骨柄、两份股骨头以及骨水泥和操作工具——郑重地装入行囊。彼时我深知,在医疗资源匮乏的桑给巴尔,这套器械或许会成为哪位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
一、破晓时分:开创髋部微创手术的黎明
阿卜杜拉姆才医院手术室的日光灯管发出细微的嗡鸣,在2025年2月27日这个潮湿的清晨,75岁的Fatma因股骨颈骨折被推进手术室。老人深褐色的手掌紧攥床单,疼痛的褶皱里沉淀着七十五年海岛岁月的风霜。我与麻醉科宗川曰副主任医师对视点头,无影灯下,一场改写桑给巴尔医疗史的战役悄然打响。
采用侧卧位DAA入路(直接前方入路)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这个在中国国内比较热门的先进技术在桑给巴尔尚属首创。(这个手术的优点是利用肌肉间隙作为手术通道,不损伤肌肉,属于微创手术,术后康复最快,术后人工假体的脱位可能性最低。)我的手术刀沿着肌间隙精准游走,当钴铬钼合金假体与人体骨骼完美契合的瞬间,监护仪的滴答声与窗外的海浪声形成奇妙的共振。
患者术后当天即尝试站立,次日已能借助助行器行走。看着老人眼中闪烁的泪光,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职业成就,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生命共鸣。这一案例不仅填补了桑给巴尔地区医疗的技术空白,也为中国援外医疗的“微创输出”写下了注脚。
二、暗夜突围:试模创造的生存方程式
命运的齿轮总在人们松懈时加速转动。首例成功的喜悦尚未消散,次日,同一病房收治了另一位患者——同样的性别,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疾病——股骨颈骨折。一边是喜出望外的术后患者,一边是被疼痛折磨的声嘶力竭、苦不堪言的新患者Aisha,我的心却沉到了谷底:仅有的一个股骨柄已用于前一日的手术,而下一批物资最快要下半年才能抵达。
月光穿透百叶窗,在值班室的墙壁划出银色条纹。我凝视着试模工具出神,这些本用于临时测试的钛合金组件在月光下泛着冷光。“用试模替代正式假体”的念头如闪电劈开夜幕。试模本是术中临时测试假体型号的工具,其材质与正式假体相近,但从未被用于永久植入。然而,在生死面前,我已没有退路。这违背所有教科书准则的决定,却可能是唯一的生机。
3月3日的手术台上,骨水泥刺鼻的气味混合着消毒水在空气中发酵。我将试模缓缓推入股骨髓腔,每一毫米的推进都如同在刀尖上起舞。当假体最终稳稳嵌入,手术室爆发的欢呼声惊飞了窗外栖息的犀鸟。术后次日,Aisha用斯瓦希里语哼着古老的歌下地行走时,走廊尽头的宣礼塔正好传来晨祷的召唤。
三、文明交汇处的医学诗篇
来到奔巴岛我逐渐读懂这座岛屿的医学密码。这两台手术,一台是“从国内到非洲”的技术移植,另一台是“从无到有”的极限创新,共同诠释了援外医疗的核心价值。中国医疗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思维范式的转换。截至2025年3月,我带领着4名当地骨科医生,累计完成门急诊937人次、手术173台(其中我亲自主持的手术76例),其中4项创新术式载入桑给巴尔医疗史册。这些数字背后,是九三学社“科技报国”精神在赤道线上的具象化呈现,是“健康丝绸之路”最生动的注脚。
结束语:新月升起时
在桑给巴尔的日夜,我常想起九三学社先贤们的教诲:“以科学之光照亮民生。”而今,这束光正通过我们的双手,照亮非洲大地。那个用试模完成的手术,或许永远无法写入教科书,但它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因为它证明了,在生命的战场上,中国医生从未被困难定义!
站在阿卜杜拉姆才医院的露台远眺,马路对面的清真寺那,穿着Kanzu长袍的老者在门廊下轻声诵读《古兰经》,海风裹挟着丁香的气息,将祈祷送往远洋。一个月后,当开斋节的新月升起,也将暗喻着斋月这场精神远航的暂时靠港。信仰化作海风中的细语,年复一年讲述着文明交融的永恒故事。中国医疗队留下的不仅是手术刀划过的痕迹,更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医学火种。正如珊瑚礁在时光中默默生长,我们的故事,终将成为桑给巴尔永恒记忆中的珍珠。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转载中国援桑医疗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