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阳光之下,尘土之间 ——我在桑给巴尔这一年

发布时间:2025-09-1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出征在即.jpg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摸索中前行

1、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援非的一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资源的匮乏。缺少影像设备、消毒器械,耗材供给全靠国内援助,术中停电更是家常便饭,器械消毒无法达到国内标准。多少个日夜我和同事们在昏暗的手术室里凭记忆进行定位,用燃烧的酒精消毒器械,没有C臂机,“土法”垂直透视。为了精准手术,为了剔除那无法承受的试错成本,去CT室刻盘传回国内制作3D模型。没有人工髋关节假体,用“试模”硬是做了一个髋关节置换手术。在桑给巴尔,我深刻领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医生的本分,无论环境多么艰苦,病人的生命与健康都不能等待!每一次在困境里迎难而上,都让我更加坚强,也让我更加坚定:谁能想出办法,谁就能创造奇迹。

2、如果重来一遍,怎样做会更好

回望初来乍到的那些日子,有太多“第一次”让我手足无措。第一次自己动手调配骨水泥,却因高温凝固太快;第一次使用简陋的牵引装置,手法生疏;第一次独自驾车在荒野爆胎,茫然四顾……这一切都让我成长,也让我反思:如果可以重来,我会怎样做得更好?

我会提前做好更多培训和准备,争取和队友们、当地同仁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更多关心医疗队的工作安排;更早地深入社区,了解普通百姓对健康的需求。

我们曾一次次与江苏省血吸虫防治项目组的伙伴们一起,穿行在奔巴岛的土地上,风雨兼程,走过乡间泥泞的小路。医防结合,把诊疗送进村庄,把健康理念播进田野。那是一种最朴素却最有力的公共卫生行动,一张方桌,一块血吸虫检测卡,一句亲切的问候,拉近了我们与非洲百姓的心。

一个病例、一个工作日也许只有一个改进事项,我们不断修改、修改、修改,进步、进步、进步。援外医疗走过了这种日积月累60余年,它让中国医疗队成为世界上最成功、最受尊敬的援助团队之一。援助,不只是技术的输出,更是文化交流、理念传播与价值融合。

3、笑中带泪:这一年我们一起扛过的生活

除了手术台上的专注与紧张,援非的日子也有许多令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的日常生活。

去年12月中旬,我和医疗队其他2名队员们得空去坦桑尼亚大陆出差,回来时我们凌晨4点起床,四周仍被夜幕包裹,此前的一场雨已悄然停歇,空气中弥漫着雨后潮湿的气息。我们背着行囊,拖着4只大行李箱,踏上桑给巴尔石头城的石板路,匆匆穿过古城,登船回奔巴岛。而行李箱里,藏着我们“走私”回来的猪肉。

在穆斯林为主的桑给巴尔,猪肉几乎是“违禁品”,本地市场找不到半点踪影。于是我们“走私”回岛,为的就是能吃上一口“家乡味”。大家把肉分成小份冷冻,像藏宝一样存起来,等节日再慢慢取出煮上一锅红烧肉,那香味一出来,整个宿舍楼都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还有一次,实在嘴馋,托人买了一头驴。直到屠宰时才知道,穆斯林不仅不食猪肉,连驴也是禁忌。但“覆水难收”,我们依然“驴肉火烧”,虽然味道不正宗,却吃出了“自力更生”的滋味。

这一年,我们在日常与信仰、文化与口腹之间小心平衡,也在一块红烧肉、一碗汤里的烟火气中,找回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哪怕艰苦如非洲角落,我们依然能够自嘲一笑,依然愿意彼此照顾,彼此取暖。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责任中坚守

1、视病犹亲,医者的心灵试炼

在这里做手术不需要签署任何手术同意书,在我提出手术方案时,患者只需点点头握握手说:“医生,我相信你。”病人对医生的无限信任,也是我肩上最沉重也最神圣的担子。那一刻,我才真切感受到“视病犹亲”的深意:把患者当作家人,用心倾听他们的恐惧与期盼;回应他们的希望,理解他们在绝望之中伸出的手。在这片土地上,医生不仅要精于医术,更要善于沟通,要用心灵去触碰病人的心。真正的医者,既是技术专家,更应是心灵抚慰者,是黑夜中给人一束光的人。

2、看透生死,方能彻悟是非

这一年里,我经历了太多“生与死”的瞬间。从那位因车祸全身多发骨折的年轻人,到重症感染、入夜命悬一线的渔民;从抢救室的激烈搏斗,到无声离别后的家属哀哭。最难忘的,是两位朝夕相处的同事——马苏德和奥马尔相继因车祸离世。他们去世的那天阳光都特别热烈,而死亡却静静降临。而最让我心痛的,是我们亲爱的战友——中国(山东)援坦桑尼亚医疗队的张军桥队长的突然离世(张军桥同志于2025年6月15日勇救当地落水人员英勇牺牲)。那个曾在奔巴岛山路上,在阿鲁沙、卡拉图等东非大草原上和我们肩并肩翻山涉水的身影,如今却定格在记忆中。他是一个有担当、有情怀、有温度的人。他总说:“我们来非洲,不只是为了治病,更是为了点亮希望。”如今,斯人已逝,而他的精神却永远与我们同在。在这些时刻,我反复追问:什么才是医生的核心?是术式的精准?是抢救的成功率?还是,哪怕在无力回天之时,也要给予患者温暖与尊严?“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医者的本分,不止是治病救人,更是在生死之间,陪伴与安慰,替患者撑住最后的尊严,也让家属不再遗憾。

3、援非一年,我收获良多

这一年,我获得的,不只是医学经验和外科技巧的打磨,更是一种穿透尘埃的眼界与情感。我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答案,在信仰中理解文化,在无声中给予尊重。也正是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我看见了“生命至上”的真正分量。在桑给巴尔的日子里,我有幸与Ali、Makami、Nyange等团队成员并肩作战、携手同行。他们陪我度过了无数个“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困顿时刻。当面对一堆模糊不清、充满不确定性的医疗信息时,我们总能在最短时间内作出果断判断、给出明确方案。如今,终于迎来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从容。
若没有Ali那次不甘命运、拼尽最后一丝生机的倔强,或许永远不会激发出“土法透视”的灵感;当我用完最后一套人工髋关节假体后,正是他那句“我若给你一个你无法拒绝的理由,你到底还有没有办法”的发人深省之问,促成了这台世界上最特殊的,不用人工髋关节假体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它或许永远无法被写进教科书,却真实存在于我记忆里,任时间冲刷也无法湮灭。他们用最质朴的热爱与担当,托举起这个脆弱却顽强的医疗系统。
后来加入团队的女医生Eveline,更让我对非洲女性的坚毅与不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她是当地首位获得研究生学历的骨科女医生,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女性解放的曙光,看到了非洲国家人民走向平等与繁荣的希望。她不仅是对命运不屈的践行者,更是为患者争取尊严的战士。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归途亦启程

即将启程回国,我们收获了一个难忘的时刻。第34期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因在过去一年里为当地医疗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受到桑给巴尔总统侯赛因·阿里·姆维尼(Hussein Ali Mwinyi)的亲自授勋。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肯定。授勋仪式上,总统高度评价了中国医疗队为改善桑给巴尔医疗条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所做的不懈努力,也感谢我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始终与桑给巴尔人民站在一起。当勋章挂在胸前的那一刻,我心中涌起的不是个人的荣光,而是属于整个医疗队、属于所有援非中国医生的集体荣誉。命运从不偏爱偶然,它只向那些以信念为帆、以坚守为桨的人敞开航路。站在归国的渡口回望,桑给巴尔的烈日已在身后化作斑驳的影子,而那些在尘土中打磨过的日夜,却如同嵌入生命的琥珀,愈发透亮。我们曾以为跨越山海是为他人点亮一盏灯,却在跋涉中惊觉,自己的灵魂早已被照亮。纵然岁月会在鬓角染上风霜,可是历经沧海后依然选择相信,依然愿意为生命俯身,为希望奔跑。此刻,我们的行囊里装满了故事,而前方的路,正等着我们将这些故事写成新的诗篇。我们是中国医生!无论阳光多么炽烈,尘土如何弥漫,困难从未定义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