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赵炳焘主委
作者:张德顺 九三学社淮安市委副主委、淮阴师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作为九三学社淮安市委创始人之一、主委的赵炳焘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7年了。赵老是淮阴师院原政史系的老前辈,也是我的入社介绍人,几年前本人就拟动笔写点什么,以表达追思,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零星事务耽搁至今,今年全国“新冠”疫情,宅家不出,学校开学延期,倒是能静下心来,集中梳理一下思绪,所写文字虽少,但总算还点“欠账”,否则真是于心不安。
入职淮师 擦肩而过
我是1989年下半年来淮师工作,执教于原政史系。赵炳焘老师于本年12月退休,虽然还有半年的工作时间,但可能由于课务安排错开,在这半年中,作为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始终未能与赵老师谋面。后来才知,这时候的赵老作为九三学社淮安市委的领导正忙于社市委党派的事情。
也是机缘巧合,系部有老师跟我说过,工作于系部主教中国当代史的王频老师就是赵老的儿媳妇,赵老就住在老师专生活区,应该能在校园里看到。王频老师是个热心人,多才多艺,乐于助人,虽然我刚来工作不久,但工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因为在一个教研组,大家相处都很和谐。本人也可能是性格内向的缘故,不多言,但工作上兢兢业业,做事认真严谨,这一点王老师生前(她已于2012年病逝)一直赞誉有加,尤其是我出生于农村,生活俭朴,王老师夫妇经常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给予帮助,这一点也让我铭记一生。基于此,偶尔也能从王老师那里听说一些赵老情况。后来,在校园生活区,确实能经常看到赵老,但毕竟赵老退休早,与一批年轻教师尤其是刚入职的教师交集不多,作为小字辈也是出于礼貌敬重,见了面会打个招呼,更多的交流谈不上,只知道他是政史系元老,退休最早的前辈。但初步印象还是较深的,赵老个子较高,估计有1.8米以上,口音不是本地人(据档案资料记载,赵老出生于安徽阜阳),很和善。
入社九三 携恩难忘
真正近距离地认识赵老,还得从我加入九三学社说起,因为赵老是我入社的介绍人。
对于民主党派概念与相关知识的认知,大学读书期间有所了解,当然很肤浅。在师专工作时,也相对多了些这方面的信息感知。一是系部老师偶尔提到,资料室的侍霞老师即民主党派成员,历史学专业的几位元老都不是中共党员,三位执教中国古代史的前辈中,常才林老师是无党派人士,年长些的陈建中老师是民建的,另一位也是更年长的即赵老,是九三学社市委领导。二是校内多层面的人士经常提及并引以为傲的,即师专民主党派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是相当辉煌的,多位民主党派的创始人及主委出自师专,并担任地市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及政协副主席等领导职务,可谓“黄金一代”。三是根据一般民众的反映,在各民主党派中,九三学社“门槛”较高,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多与此相关。
刚工作时段,对于加入组织一事并未考虑,主要精力还是努力工作,站稳讲台,系部领导与老师也曾经多次关心交流过,我都以与组织发展的目标相距较远而婉言谢绝,直到1998年暑假有一天,时任政史系书记的何善厚老师找我聊天,提到“组织”发展主题,而且特别提到赵老很关心此事,我很惊讶并当场表示一定认真考虑给予答复。
赵老是九三学社市委的领导,站位很高。当时淮安市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各区县间,各单位内部如此,九三学社因门槛较高,淮安市成员总数规模小,基数不大,发展进程较慢,在师专同样如此。当时,师专几位成员中因各种因素如出国、调离淮安、年龄偏大等因素,学校层面的九三学社基层组织一直未能建立。作为九三学社市委领导,赵老想方设法要在更宏观层面改变淮安市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发展不平衡局面,尤其是短板极为突出的高校系统。他工作于师专十多年,熟悉情况,先从微观层面寻找切入点,突破口,而从师专入手更为可行。于是,他想到了政史系,与系部老师、领导经常交流,希望系部推荐一些年轻实干敬业的老师,加入九三学社,这也是系部书记何善厚老师找我的缘由,说起来何老师也是我加入九三学社的“红娘”之一。
此后不久我即回复何善厚老师,表示同意加入九三学社,并请何老师转告赵老。1998年暑假某一天的下午,我正在家看书,听到轻轻的敲门声,“请问张德顺同志在家吗?”我立即起身去开门,正是赵老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份材料,我请他进来,他不肯,“我就不进去了。我听何善厚老师说了,很高兴你愿意加入九三学社。我从九三学社市委办公室顺便带回一份表格及《九三学社章程》一份,按程序,个人要提出申请,填写相关表格材料,可以交给我,由我带到社市委,就不用你自己去一趟了。”当时我真的很感动,也特别惊讶,除了“感谢”,不知说啥好了。因为赵老其时已经72岁了,作为九三学社市委主委元老,还亲自把表格等材料递到我家,这种境界风范只有仰止了。
1998年我在南大读博,元旦前(12月份)因家里有事请假提前回师专,记得元旦前后赵老又亲自将九三学社市委研究批准我入社的通知转交给我,我深谢不已,从此我就是九三学社大家庭的一员了,对我的人生而言,具有转折意义的组织归宿问题终于尘埃落定。引路人、介绍人—赵老之提携之恩,我是没齿难忘。
不仅仅如此,赵老时刻关注与推动淮师九三学社基层组织的建立工作。1997年淮阴师院建成淮安第一所本科高校,原淮阴教院加上两淮师范加盟,现有的成员已经符合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建立的要求。2002年5月,在九三学社市委、淮安市委统战部、淮阴师院领导等多方面的关心、支持、帮助下,九三学社淮阴师院支社成立,这是淮安高校也是淮安市民主党派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里凝聚着赵老等前辈的心血与智慧。支社成立前后,无论是作为领导还是退下来后作为九三学社一分子,赵老仍然不遗余力地参政议政,撰写高质量的社情民意,物色、了解、推荐优秀的人选加入九三学社,这种亲力亲为、谦逊和蔼的高风亮节与人格魅力,为我们一世所敬仰。
入心良言 终生受益
自入社以后,参加组织活动就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2002年师院基层组织建立后,本人作为支社的负责人,也尽自己所能,为基层组织的发展出工出力,但毕竟这方面的经验欠缺,要学的东西很多,因此,在市级层面聆听赵老等教诲与良言的机会自然就多了。
角色的变化也意味着责任更重,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精神如语言表达、敬业、严谨、踏实、档案意识等等确实可以借鉴或继续发扬,但是,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或基层组织负责人的角色置换需要新的“能力”跟进。赵老在市级和师院支社基层组织活动等众多场合,与大家交流较多、对我印象至深的,就是“四种能力”建设的强调与谆谆教诲(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现在强调五种“能力建设”,加上“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刚开始可能感到更多的是原则要求,涉及宏观层面,或者是针对各级组织的负责人而言。时间久了,这种认知也慢慢发生变化,理解也更加深刻。因为无论对一般成员还是负责人,对民主党派成员还是未加入的在各级各类岗位上的,这四种能力建设都不同程度地适用,一旦贯彻到实践中,会觉得受用无穷。这种能力建设在具体工作实践过程中,同样体现出人的境界、品格、精神等诸多内涵。可谓入心良言,终生受益。
耄耋之年的赵老仍在沿袭着淮安九三学社建社初期的“创业”理念,为市九三学社、九三学社师院支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辛劳。由此我又想起了赵老当初亲自将入社材料递交与我时的称呼“张德顺同志”,七八十岁了,又是系部老前辈,更是九三学社市委的领导,这种称呼我极少听到,第一次耳闻,也觉得不太适应。后来我也曾多次递交九三学社学习材料给赵老,每次开门时都能听到这样的称呼。在细细品味时,经常沉思良久,无法平静,是什么会让我如此刻骨铭心,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凝练:“平等”。这就是真正的长者风范,真正的平易近人,这也是我所认识的赵老。
长者虽离我们而去,但留给后辈的思考是无尽的。文字的力量有时是有限的,但对前辈的缅怀是无限的。赵老故去,风范永存!